• 欢迎您来到虫控之家!
.

【虫人榜单】那些学贯中西的昆虫学大牛 第IV辑

   日期:2019-05-16     来源:巍巍昆虫记    作者:陈卓    浏览:767    
 今天的故事要从一副对联说起~

 

1986年,在《西藏农业科技》上刊出了一篇题为“中国昆虫分类工作者名录”的文章,作者是“杨暨周”。这篇文章对当时我国各个主要类群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罗列,总计424人。更有意思的是,在文末附有一则对联:

 

鞘、鳞、膜、双、同、半、直,四翅六足,均为昆虫纲目,求同存异,细分科、属、种;

陈、李、赵、范、周、萧、夏,八方一统,俱是炎黄子孙,取长补短,团结老、中、青。

 

在“杨集昆教授传略”一文中,彩万志教授曾提到“该联简明而具体地概括了昆虫分类的内涵、方法及中国各主要类群的带头人”。的确如此,下联提到的7个人名就和上联的7个类群相对应,也对应于我们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几位科学家(鞘翅目对应的陈世骧先生、“同翅目”对应的周尧先生此前已做过简介,为了不重复,这里就不再介绍了。另外我们增加了朱弘复先生简介)。

 

李传隆:万里扑蝶


 

李传隆先生

 

说起蝴蝶,大家通常第一个想到的是被誉为“蝶神”的周尧先生,他编写了《中国蝶类志》等著作,对我国蝴蝶研究起到很大推动作用。而在我国早期蝴蝶研究的历史上,有一位可与周尧先生比肩的“蝶痴”——李传隆先生(1910.6.1~2005.1.11)。他自1934年考入江苏大学南通农学院,就决心要一生与蝶为伴,为此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,被誉为“万里扑蝶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李传隆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任职,他生前发表了一批蝴蝶新种,对我国蝴蝶分类做了大量订正工作,先后出版了《蝴蝶》、《中国蝴蝶图谱》、《云南蝴蝶》等专著,这些都成为我国蝴蝶研究的珍贵文献。李传隆先生还重视“全虫态研究”的观点,并发表了“中国蝶类幼期小志——中华虎凤蝶”等相关论文。

 

朱弘复:撑起蛾类的“半壁江山”


 

 

朱弘复先生

 

一般鳞翅目被简便地区分为“蝴蝶”和“蛾子”两大部分,这虽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分法,但却是很方便实用的方法。我国蛾类研究的半壁江山是由朱弘复先生(1910.1.13~2002.1.24)一手撑起的。

朱弘复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,1941年考取赴美公派留学生,到伊利诺伊大学攻读昆虫学,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。1947年应软体动物学家张玺教授邀请回国。新中国成立后在原中科院昆虫所、中科院动物所任职。他在蛾类分类、昆虫幼期形态学、棉花害虫防治等方面取得很多成果,先后主编了《蚜虫概论》、《中国经济昆虫志 鳞翅目 夜蛾科》(3册)、《蛾类图册》、《中国蛾类图鉴》(4册)、《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三卷 钩蛾科 圆钩蛾科》等著作。

朱弘复先生对生物学基础理论也很重视,他主持翻译了《物种起源》、《国际动物命名法规》等重要著作或工具书。他是最先把数值分类学、支序分类学介绍到国内来的学者,发表了“蚜虫的数值分类”等相关论文。

朱弘复曾任《中国动物志》主编和《昆虫学报》等多种刊物的主编。他曾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,并为我国争取到了第1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的主办权,还培养了大批昆虫分类学家,为推动我国昆虫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良多。

 

赵修复:点水蜻蜓


 

赵修复先生

 

我国著名昆虫学家赵修复先生(1917.5.17~2001.5.2)自号为“点水翁”,因为他几乎毕生都在研究蜻蜓。赵修复先生于1948年赴美国马萨诸塞大学,研究关于蜻蜓的课题,用了不到3年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,并于1951年回国,后在福建农学院(现福建农林大学)任教。他编写的专著《中国春蜓分类》于1990年出版,并获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。

赵修复先生还是我国最早从事寄生蜂分类研究的学者,他于1956年发表的“华东柄腹小茧蜂记述”是我国第一篇寄生蜂研究论文。他还编写了《中国姬蜂分类纲要》,翻译和编译了《膜翅目导论及分科检索表》、《寄生蜂分类纲要》等著作,推动了我国寄生蜂分类和害虫生物防治的发展。

赵修复先生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立做出很大贡献,他创办了《武夷学报》,并发表了40多篇科普论著,他的《水稻害虫天敌图说》就曾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
 

范滋德:一生“蝇”缘


 

 

范滋德先生

 

2014年,“第一届中国昆虫学会终身成就奖”颁给了5名科学家,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范滋德先生(1923~)是其中之一。著名作家叶永烈曾拜访他,并为他立传,称他为“蝇类专家”。

范滋德先生是国际双翅目学会全球7位荣誉会员之一,他自1953年起研究蝇类分类与防治,专长于花蝇科、丽蝇科、蝇科等类群的研究,发表新族5个(其中1个被提升为亚科)、新属(亚属)18个、新种(亚种)300多个,先后发表147篇论文和《中国常见蝇类检索表》、《中国经济昆虫志 第三十七册 双翅目 花蝇科》、《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六卷 丽蝇科》等5部专著,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员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他开展蝇类生物学、幼期分类学的研究,开发了一套我国独有的灭蝇体系,也推动了我国医学昆虫学和法医昆虫学的发展。他还就汶川地震灾区蝇类媒介的防治提出建议。


萧采瑜:逐臭之夫

 


 

萧采瑜先生

 

1995年出版的《世界的蝽类》(True Bugs of the World)中,专门有一章列举自林奈时期以来主要的蝽类研究专家,萧采瑜先生(1903.7.25~1978.6.27)是其中唯一一名中国学者。

萧采瑜先生曾在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就读,毕业后曾当过中学英语教师。后来又进入北师大生物系就读,1936年起留学美国,师从著名昆虫学家 Harry H. Knight 教授,从事盲蝽的研究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他滞留美国从事研究工作,后终于1946年回国。

萧采瑜教授和杨惟义教授是我国蝽类研究的共同奠基人和开拓者。60年代以来,萧采瑜先生先后发表论著60多篇,内容涉及缘蝽科、猎蝽科、姬蝽科等十多个类群,命名新属、种400多个。他主持编写了《中国蝽类昆虫鉴定手册》(2册),成为我国蝽类研究的集大成著作。

萧采瑜先生生前任职于南开大学和天津自然博物馆,培育了大量专业人才。他回国时带回的大量文献资料,直接奠定了我国蝽类研究的文献基础,长期保持着国内最全蝽类文献的纪录。


夏凯龄:学界“二传手”

 


 

夏凯龄先生

 

蝗虫和白蚁是很常见的昆虫,有时候它们种群数量庞大,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。我国昆虫学史中,夏凯龄先生(1916~2013.12.18)被公认为蝗虫和白蚁研究的领军人。

夏凯龄先生是我国著名六足动物学家尹文英院士的丈夫。他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,后曾留校任教。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中科院动物所和中科院上海昆虫所(现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所)任职。1958年出版了《中国蝗科分类概要》,为我国蝗虫分类奠定基础,同时为当时的蝗灾治理提供资料。同年夏凯龄先生开始研究白蚁防治,提出了一套白蚁防控体系。90年代以来,由他主持对我国蝗虫分类开展总结工作,先后出版了4卷蝗总科的动物志。

夏凯龄先生先后培养了如郑哲民、毕道英、金杏宝等一批昆虫学家,被誉为我国昆虫学界“二传手”。



题外话:“杨暨周”其人


事实上“杨暨周”并非单指一人,而是我国昆虫学界两大“怪杰”——杨集昆和周尧合作时取的一个笔名,“中国昆虫分类工作者名录”这篇文章就是以“杨暨周”这一笔名发表的。


 

杨集昆先生(左)和周尧先生(右)

 

关于周尧先生我们已经做过介绍(inktype="2">【虫人榜单】那些学贯中西的昆虫学大牛 第II辑,有关杨集昆先生的简介请关注我们后续的推送。

 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想了解有关昆虫的一切?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平台:巍巍昆虫记

新浪微博:混世魔王张巍巍

微信互动:actias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 

识得自然万物痴迷自然、热爱分享

“识得自然万物”成员,回复“自然”可获

虫控之家只为传播行业讯息!网站会标注作者及出处。
 
 
更多>同类知识

推荐图文
推荐知识
点击排行